腹腔镜的出现,不但开创了微创外科的理念,而且还改变人们对腹股沟区观察的方向角度和视野。
一、腹膜和皱襞
腹腔镜由脐孔下方进入腹腔后,在脐以下可见有5条纵行的腹膜皱襞或隆起,两侧对称,位于正中线的称为脐中韧带,是胚胎时脐尿管的残留痕迹,从膀胱底到脐。在两侧为脐内侧韧带,是脐动脉残留的痕迹。再向外的腹膜皱襞称为脐外侧韧带,是腹壁下血管表面的腹膜隆起。在脐外侧韧带两侧有两个浅凹(窝)。外侧是斜疝经过腹股沟管内环的部位。内侧为脐内侧脐韧带与脐外侧韧带之间的区域,与腹股沟直疝的形成相关。有时内侧脐韧带的位置和大小不定,不应作为明确的定位标志。在脐中韧带与脐内侧脐韧带之间,不一定可见浅凹,因为腹直肌及鞘膜使此区域加强,很少发生膀胱上疝。
二、腹腔镜下可辩认的血管和韧带等结构
1.腹壁下血管:腹壁下血管通常来自于髂外血管,形成斜疝内环口的内界,该血管在12点钟位置向上向头端走行。在腹膜表面略呈蓝色,有时动脉搏动也十分清楚。多数情况下在其旁可见有伴行的静脉。
2.输精管:该结构为白色的条索状,从膀胱底部后方,由中间向外上走行,跨过Cooper 韧带进入内环口,腹腔镜观察下其进入内环口的位置右侧多在八点钟位置,左侧多在四点钟位置。
3.精索血管:精索血管从侧方进入内环口,精索血管和输精管汇合后形成精索。透过后腹膜,精索中的蓝色血管常清晰可见。
4.Cooper韧带:该韧带呈白色,比较坚韧,向正中走行,止于耻骨结节。腹腔镜使用分离器械更容易感觉到,分开其浅面的腹膜后,可见它是一条闪光的白色组织。正是这束坚固的韧带,植入的网状假体才能被金属钉合器牢牢固定。
5.髂耻束:为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的腹横筋膜增厚形成,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走行,但是在其深面,即靠近腹腔内,有时腹腔镜下不易看清,或以为是腹股沟韧带。髂耻束跨过股血管的前方形成深环的下界,最后呈扇状散开止于Cooper韧带内侧部和耻骨结节。
6.髂外血管:髂外血管走行于腰大肌内侧筋膜的上方,经髂耻束和腹股沟韧带后方,移行于股鞘内为股血管。
7.内环口:内环口形状差异很大。没有斜疝的时候,内环口是扁平的,看起来就象是腹壁下动脉、输精管、精索静脉的交汇点。如有小的斜疝,内环口呈浅浅的陷窝状,如果斜疝比较大,则内环口的形状可以是宽而浅的盆状,也可以是较深的洞穴状。
8.Hesselbach三角:又称为直疝三角,该三角位于脐内侧韧带和脐外侧韧带之间。由腹直肌外侧缘、腹壁下血管、髂耻束中段构成。
三、危险三角和死冠
1.危险三角这一名词由Spaws首先提出的,是专指在腹腔镜下所见的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间的间隙,因为在其中包含有髂外动、静脉和股神经。危险三角的重要性在于髂外血管和股神经位于其底部,而表面常有腹膜和腹横筋膜将其覆盖。为了避免伤及这些重要的结构,通常推荐仅在输精管内侧和精索血管外侧做缝合或钉合的操作。
2. 死冠:是指腹壁下血管的耻骨吻合支与闭孔血管形成的吻合环,若手术损伤此血管环常造成严重的出血,且止血困难。腹壁下动脉通常在腹股沟区分为两支:提睾肌动脉,也称为精索外动脉和耻骨吻合支。提睾肌动脉从发出点沿腹股沟内环的内侧上行,穿透腹横筋膜,穿过腹膜前间隙进入精索。耻骨支向下走行,朝向闭孔,并与闭孔动脉吻合。耻骨吻合支在跨过耻骨上支处有时向上发出不固定的小分支,称为耻骨前支。耻骨前支沿耻骨上支朝耻骨体走行。这个动脉吻合环及其相应的静脉血管形成吻合环,有时因出血而被称为“死亡冠”,常在向耻骨梳(Cooper韧带)韧带位置缝合或向耻骨梳韧带打固定钉时损伤;或在游离嵌顿性股疝时,在陷窝韧带内侧非直视下切开时损伤。
以外国人命名的有关腹股沟解剖名词
外国人的名词 |
中文名 |
Bogros间隙 |
腹壁腹膜间隙的一部分 |
Cooper韧带 |
耻骨疏韧带 |
Fruchaud孔 |
耻骨肌孔 |
Gimbernat韧带 |
陷窝韧带 |
Henle韧带 |
腹直肌近耻骨附着处的外缘 |
Hesselbach三角 |
直疝三角 |
Retzus 间隙 |
耻骨后间隙、膀胱前间隙 |
Thomosn 韧带 |
髂耻束 |